转眼到了小寒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这也就预示着小寒节气过后天气将变得更加寒冷,尤其今日的上海一早已飘落雨点,更添一份寒意。

中医里讲,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素来虚寒体质的人,在这段时间,不舒服的感觉会被放大。门诊部推出的三九贴,就是将辛散温阳的药物打成粉,做成贴,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治疗,通过温补的方式,把阳气注入蓬勃的生命力,将寒气连根拔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正确养生保健,达到抵御寒邪,防病养生之功效?

一.养肾为先

中医上有“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所以冬季最应该养肾,而且也是养肾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

1. 耳廓按摩


系统耳廓保健按摩之第十节 振耳叩脑

用双掌心分别按住双耳廓(包括外耳道口),紧压6秒钟后迅速放手,以产生外

道内轻度弹压振响声,如此反复6次。

双手掌心水平横向紧按两耳孔,两手中指放在脑后枕骨上,食指压在中指上,

燃后顺势迅速滑下弹叩后脑枕部,如此反复弹击6次。

【医史小考】

该法亦称将军击鼓法。具有补肾聪耳、祛风散寒、健脑凝神之功效。若能日行数次。还可用来预防和治疗耳鸣、耳聋等病症。

2. 泡脚驱寒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脚凉,即所谓寒从脚下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中药泡脚,可以用当归、红花、鸡血藤等中药材放于锅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温水中泡脚使用。泡脚之后可以用5分钟揉搓足心涌泉穴,可以收到较好的驱寒效果,还可以促进睡眠。

二、御寒保暖


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据报道,70%以上中风患者多是在冬季发病,因此小寒时节更要注意。天气寒冷,人体受寒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血栓形成,引发中风。患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定要著有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发现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另外关节痛、颈椎病也都容易发病。其实寒冷本身是不会导致关节炎的,但是已经有关节炎的人受到寒冷的刺激后,关节会有明显的症状。建议大家在平时要多穿一些衣服,特别是关节的位置,可以佩戴上护膝,不要进行一些太过激烈的运动,这样可以保护关节。

另外门诊部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家庭习惯用地暖、取暖器及空调等取暖设施,但这样室内空气干燥,湿度下降,而且从温度较高的室内突然到温度较低的室外,人体的调节功能不能一下子适应,这样就容易发生感冒。因此在开取暖设备的同时,要注意保湿、适当通风,外出时要及时添加衣服。

三、饮食调理

1. 食宜温。冬季,是吃羊肉、鸡肉等温热品的好时候,特别是对于偏于阳虚体质者的人:偏于阴气不足的食补以鸭肉、鹅肉为好。饮食切忌黏硬、生冷食物。而冬季喝热粥也非常适合,如羊肉粥,以温补阳气:麦片粥,养心除烦;核桃粥,养阴固精;红薯粥,滋补肝肾;大枣粥,可使人感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山药粥,养肾补血。

2. 食宜杂。即食物要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冬天人们有偏嗜高蛋白、高脂和高糖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粗粮、蔬菜、瓜果的倾向。这不但容易使人患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便秘、口角炎、牙龈出血等症。

3. 食宜苦。这时的饮食应减咸增苦,苦味食物可助心阳,减少过亢的肾水,起到养肾的功效。

四、适度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小寒正值阳气生发之时,可通过内劲站桩练习,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功效。通过自我主动性按蹻导引,类似拉筋进行疏通经络,将气机淤堵部位进行调理疏通,将站桩后身体增强的气血,用于调理内环境,疏通后气血增加,站桩导引相结合,相得益彰,大力身心!

小寒来了,离寒假也不远了,也是学生们寒假调理的好时机。门诊部特推出了耳穴调理近视及耳穴综合疗法调理儿童专注力提升项目